航海西路街道:做好拆迁清零,加快洛达路打通
拆迁周边建筑物,临颖繁城回族镇多措并举保护国家重点文物“三绝碑”2021-05-21 18:51:48大河报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刘潇凝5月21日,记者了解到,经历近两千年的风剥雨蚀和人为破坏,“三绝碑”损毁严重,为保护好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,漯河市临颍县繁城回族镇协调县文化局加大了对“三绝碑”的保护措施。 据悉,该县对原有的两通碑实施了不锈钢栅栏全封闭,并配合县政协投资300多万元在福建复制了两通新的“三绝碑”,新复制的“三绝碑”已经被放置于献帝庙内被严密的保护起来。同时,为了加大对“三绝碑”的保护开发,已请有关专家对其进行了规划设计,并着手对周边建筑物进行开始拆迁。目前,位于“三绝碑”保护区内的回族小学已经搬迁完毕。记者了解到,繁城回族镇历史文化悠久,人文底蕴丰厚,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近4000年以前。繁城春秋时称“狼渊”,汉时称“曲蠡”、“繁阳亭”。公元220年,因曹魏在这里受禅代汉而成为三国文化发源地,现存于镇区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“汉魏受禅碑”及“汉魏受禅台”就是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。200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,是刘汉王朝灭亡和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文字佐证和实物见证,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权交替、文字演变过程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。 汉魏受禅碑:又称“三绝碑”,共两通。一曰《公卿将军上尊号奏》碑,一曰《受禅表》碑,他们以其翔实的记述、精练通达的文字和独到的书法艺术,向世人展示了汉魏政权的交替和汉字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变。《公卿将军上尊号奏》碑,高3.33米,宽1.1米,厚0.32米,“圭”形碑额,无华饰,碑额中间有直径0.2米的穿孔,为汉碑的明显标志。篆额碑头为《公卿将军上尊号奏》,此碑的内容是四十六位公卿将军联名劝说曹丕当皇帝的奏章。碑文共32行,阳面22行,碑阴10行,每行49字,共1359个字。《受禅表》碑与《公卿将军上尊号奏》碑基本一致,仅正面有文字22行,每行49字。记载了汉魏政权交替过程、受禅时间、立碑原因、受禅地点和对曹丕的称赞誉美之辞。汉魏受禅碑被称为“三绝碑”始于唐代。刘禹锡在《刘宾客佳话》中说:“繁城受禅碑为王朗文、梁鹄书,钟繇携刻,堪称三绝”。王朗是御史大夫、安陵亭侯,汉魏时期最为著名的文学家,他撰写的碑文婉转巧妙,深入浅出,论证有据,论述有力,语言精简,详略得宜,添字则余,少字则损,堪称一绝;梁鹄则为当时吏部尚书,大书法家,其书法方笔斩截、率直自然,既有汉隶的古朴典雅,又有魏碑的方正体势,后世书法无出其右者;钟繇是大理东武亭侯,当过魏国相国,魏晋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、王献之父子书法就是师承钟繇发展而来。他的镌刻刀工烂熟,中规入矩,风骨凌厉,圆润流畅,不犯不离,又是一绝。来源:大河客户端 编辑:曲歌